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
一个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,按理说应该是历史的过客,可朱高炽偏偏成了例外。
他用10个月时间,做成了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棣都没做到的事,让天下人心服口服地叫他一声"仁宗"。
万人守城,五十万大军奈何不得建文四年冬天,北京城外寒风刺骨。
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把北京围得水泄不通,城里只有朱高炽和他手下的1万老弱残兵。
50比1的兵力悬殊,换成任何人,估计都得投降了。朱高炽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——往城墙上泼水。
展开剩余91%深冬腊月,一盆盆冷水泼上去,瞬间结成冰,整个城墙变得光滑如镜,李景隆的士兵爬不上去,只能干瞪眼。
这还不算完。朱高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巡城,深夜才休息。他亲自慰问守城士兵,还派小股部队夜袭敌营,搞得李景隆军心涣散。
最终,朱棣回援,内外夹击,李景隆狼狈逃窜。
这一仗,朱高炽用智慧证明了一件事:打仗不光靠肌肉,更要靠脑子。
太子20年,六次监国的磨砺你以为朱高炽只会守城?那就错了。
从永乐二年开始,朱高炽当了20年太子,这20年里,朱棣五次北征,六次让朱高炽监国。
监国是什么概念?就是代理皇帝处理国政。朱棣在外面打仗,朱高炽在后方管理整个帝国。
史书记载:"成祖乘舆,岁出北征,东宫监国,朝无废事。"
什么叫"朝无废事"?就是朱高炽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,没出任何纰漏。
永乐七年,凤阳发大水,朱高炽立刻派虞谦和杜钦去赈灾。不光免除灾区的田赋,还动用国库帮百姓赎回因灾卖掉的子女。
这种事朱棣会做吗?朱棣忙着北征蒙古,哪有时间管老百姓死活。
朱高炽却不一样,他知道,真正的强国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,而在于让老百姓活得好。
差点被废的太子可是朱棣偏偏不喜欢这个儿子。
为什么?朱高炽太胖了,走路都要人扶,朱棣觉得他不像个皇帝。
朱棣更喜欢二儿子朱高煦,朱高煦能征善战,跟着朱棣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。
永乐十年,朱高炽差点被废。
朱棣北征回来,朱高炽派去迎接的使者迟到了,朱棣大怒,把太子府的官员全抓了。
朱高煦趁机落井下石,说朱高炽勾结建文帝旧臣。
关键时刻,胡濙站了出来,他向朱棣密奏,说太子有七大优点:诚敬孝谨、勤于政务、善待臣民等等。
朱棣这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。
你说朱高炽运气好?不,这是他20年如一日积累的人望,连朱棣都不得不承认,朱高炽确实是个好太子。
十个月改变一个时代永乐二十二年八月,朱棣死了。按理说,朱高炽应该立刻即位,可他却玩起了"三辞三让"。
不对,是"五辞五让"。
大臣们请了五次,朱高炽才"勉强"答应当皇帝。
这是做戏吗?不是,朱高炽是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,因为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。
朱棣22年,六下西洋,五征漠北,修永乐大典,迁都北京。这些工程听起来很伟大,实际上把国库掏空了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
史书记载,当时民间甚至出现了"厌多男子,生辄弃之不育"的情况。什么意思?就是老百姓不愿意生男孩,因为怕被抓去服劳役。
朱高炽知道,他必须彻底改变朱棣的政策。
一道圣旨震惊朝野朱高炽即位后,做的第一件事让所有人都傻眼了。
他问大臣:"黄子澄、齐泰还有后人吗?"
黄子澄、齐泰是谁?建文帝的顾命大臣,朱棣起兵时把他们定为奸臣,抄家灭族。
朱棣的理由就是"清君侧,除奸臣"。
现在朱高炽却要给他们平反?
大臣们都不敢说话,这等于是在打朱棣的脸啊。
朱高炽接着问:"方孝孺的后人呢?"
方孝孺,被朱棣诛十族的大儒。朱高炽全部赦免了他们的后代,还安排他们回京城。
最后,朱高炽说了一句话:"这些人都是忠臣啊!"
石破天惊。
如果黄子澄、齐泰、方孝孺是忠臣,那朱棣父子的靖难之役算什么?
但朱高炽就是敢说,敢做。
从根本上改变治国理念朱高炽不光赦免建文旧臣,还彻底改变了治国方式。
朱棣时代,皇帝说一不二,大臣战战兢兢,朱高炽却主动求言,鼓励大臣提意见。
内阁制度在朱棣时代只是个摆设,朱高炽却大幅提升内阁地位,让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这"三杨"真正参与决策。
死刑犯原来皇帝一句话就定了,朱高炽却要求必须经过四五次审核,还要三个大学士一起审决。
他对杨士奇说:"凡是审决重要囚犯,需要卿三人同行审决。"
为什么这么谨慎?因为朱高炽深知人命的可贵。
这种改变不是表面功夫,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明朝的政治生态。
十个月创造的治国奇迹朱棣时代,赋税沉重,很多人背井离乡逃税。朱高炽的解决办法很简单:既往不咎,还给优惠。
他下诏:只要逃亡者愿意回家,不光免除以前的欠税,还免除两年的税和劳役。
这招太绝了,与其派官兵去抓逃税的,不如让他们主动回来。
老百姓回来了,税收反而稳定了。
朱高炽还大幅减税,芦柴税减免30%,剩下的70%里,只有2/7需要交实物,其他交钞币就行。
养马户原来一年要交一匹马,朱高炽改成两年一匹,交不上来的赔偿金额也大幅降低。
这些政策看似让国家少收了钱,实际上减轻了民负,促进了生产,国库收入反而增加了。
停止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朱棣最爱干的事是什么?下西洋,征蒙古,修大典。
朱高炽即位后,立刻停止了这些劳民伤财的项目。
郑和下西洋,停了。
北征蒙古,停了。
各地采办金银珠宝,停了。
有人说这是保守,是倒退。
错,这叫审时度势。
国库空虚,民不聊生,你还搞这些面子工程干什么?
朱高炽的逻辑很简单:先让老百姓吃饱饭,再谈其他。
用怀柔政策化解边患对外关系上,朱高炽也有自己的一套。
朱棣时代,兀良哈三卫因为帮助鞑靼犯边,被朱棣打了一顿。
朱高炽即位后,主动示好:"皇考太宗皇帝宾天,朕已钦承奉天命继承大位,主宰天下,凡四方万国之人,罪无大小悉已赦宥。"
什么意思?过去的事一笔勾销,咱们重新开始。
兀良哈三卫感动了,主动来朝贡,还要卖马给明朝。
朱高炽的边疆政策是"抚镇结合":你老实,我给你好处;你捣乱,我就打你。
这比单纯的武力征服高明多了。
为什么叫"仁宗"?中国历史上只有四个皇帝得到"仁宗"的庙号。
仁,是儒家的最高理想。朱高炽凭什么得到这个评价?看看他做的事就知道了。
检阅军队时,看到士兵饿着肚子挨冻,他让士兵先吃早餐再检阅。
批阅奏折时,发现武将写错了字,他故意不改,说:"这是武将写的,不影响阅读,何必为难人家。"
当皇帝后,李时勉直言劝谏,朱高炽虽然一时生气打了他,但很快就后悔了。
这就是仁,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,而是发自内心的体恤。
仁宣之治的真正创始人很多人以为"仁宣之治"是朱瞻基创造的。错,真正的创始人是朱高炽。
朱高炽在位10个月,朱瞻基在位10年,从时间上看,宣德朝确实更长。
但政策的制定者是谁?是朱高炽。
朱高炽挖掘培养了"三杨",建立了内阁制度,制定了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。
朱瞻基只是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政策。
史书说得很清楚:"仁宣之治,即由仁宗启其端,宣宗承之。"
朱高炽是开创者,朱瞻基是继承者。
600年传颂的历史启示朱高炽给后世留下了什么?
不是版图的扩张,不是军事的胜利,而是一种治国理念:以民为本。
《明史》评价朱高炽:"使天假之年,涵濡休养,德化之盛,岂不与文、景比隆哉。"
什么意思?如果朱高炽多活几年,他的成就完全可以和汉文帝、汉景帝相提并论。
可惜天不假年,洪熙元年五月十二日,朱高炽病逝,年仅48岁。
临终时,他还在担心迁都南京的事,在思考如何减轻百姓负担。
朱高炽用10个月证明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政治家不在于在位时间长短,而在于是否真心为民。
600年过去了,朱高炽依然被人铭记,不是因为他的武功,不是因为他的文治,而是因为他的"仁"。
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朱高炽的故事告诉我们,什么是真正的成功,什么是真正的伟大。
权力是一时的,仁德是永恒的。
这也许就是朱高炽被传颂600年的真正原因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。
发布于:山东省